捷克轻机枪(捷克造的轻机枪为什么叫捷克造?)

在许多的抗日影视作品中,你都会看到一挺架在地上的机枪,其弹匣位于枪身上方,铸就其经典造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造”,即ZB26式轻机枪。之所以称之为捷克造,主要原因是这是一款由捷克国营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在中国它的武器代号并不是那么响亮,但任何用这款枪的人都知道来自捷克,所以捷克造的名称跟那个广为所知。

ZB26式轻机枪的研发始于1921年,当时捷克在研发这款机枪之前,曾经参考过多款枪械的构型,如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圣艾蒂安M1907中型机枪、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其实也是一款轻机枪)等武器,为了拿下这笔轻武器订单,捷克著名武器大厂布鲁诺兵工厂和扎斯塔瓦武器公司强强联手,提出了“布拉格II”方案,即ZB26的前身。

早期的“布拉格II”采用弹链供弹,虽然是一款轻量级武器,但冗杂的技术问题和结构设计让它的复杂性不弱于其它精密枪械。所以到1926年,新改良的“布拉格I-23”方案替代了原先的老方案,并采用新式弹匣供弹,最后定型即为ZB26轻机枪。

其实ZB26“捷克造”最大的特点并不是上置弹匣,而是左偏的瞄准基线和轮型标尺,另外ZB26具有快拆枪管设计,娴熟的士兵可以很快为这款机枪更换枪管。

ZB26轻机枪除了配发给步兵使用外,它还能被架在装甲车上使用,充当移动火力,据统计捷克本国一共生产了超过14万支ZB26轻机枪,并销往24个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市场。

其实但从性能上来说,ZB26并不是当时最优秀的机枪,像是美国的勃朗宁可能在某些层面上说就更加优秀。但由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列强重返亚太,中国更是面临严厉的武器禁运政策,英美法等国不可能像中国出售最先进的机枪,而轻量级轻机枪让传统的欧美大厂并不屑于去争抢订单,也无同等级武器可供竞争,所以ZB26能够顺利地占据中国市场。

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战场上开始出现ZB26的身影,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当时中国军队的代表武器之一。据统计,中国向捷克购买的ZB26捷克造的数量就超过3万多挺。

除了正规订购,剩下的就是仿造了,由于ZB26性能不俗,且适合但并使用,很快包括广东兵工厂、太原兵工厂、浙江铁工厂等国内工厂就开始逆向仿制这款武器。1934年,国民政府确定捷克式为统一制式轻机枪,各兵工厂更是开始使用统一绘制的生产图纸,以使得机械可靠度和零件互换上达到一致。抗战期间,中国各地的兵工厂共仿制生产了大约4万挺捷克式轻机枪。再加上由加拿大兵工厂为中国大量制造七九勃然轻机枪,ZB26轻机枪的各种型号在中国战场上要接近10万挺。

要知道,在1938年,苏联两次售华当时世界最先进DP-28转盘轻机枪,总共才2600挺,按当时的步兵营配备,就可以武装20个苏械师。

和日军早期使用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即俗称的“歪把子”)相比,捷克造的性能更为优异,单兵可以灵活地手持使用,在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充分保证杀伤力,并有效击倒目标。除此之外,捷克造使用脚架伏击射击的精度远远超过“歪把子”,这让最前线的日军蒙受了巨大损失。

所以日军一旦缴获捷克造,都会保留使用,缴获的捷克造被日军称为“チェッコ机铳”,即“捷克机枪”。日本甚至对ZB26展开仿制,即九六式和九九式机枪,二战之后的住友62式机枪也有参考ZB26的行程活塞瓦斯机构设计。

有趣的一点是,曾经有网友吐槽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出现插着AK弹匣的ZB26(或者说56冲的弹匣也没问题),这其实不是抗日神剧乱拍,的确有这种弹匣,但绝不是二战时期该有的东西。老式ZB26的7.92毫米毛瑟子弹已经停产,所以出现了使用类似AK弹匣的使用M43子弹的魔改弹匣,并插在捷克造上使用,部分枪械在退役下来后给改造成了道具枪,用于拍戏,这也就是很多抗日剧中有插着AK弹匣的捷克造的滑稽原因。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网站信息

admin
文章 182篇
相关阅读
聚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