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9号升级软件(澜起科技:一个“搬砖小能手”)

一颗“中国芯”走向世界需要花多长时间?

30年。

芯片无国界。不管一颗芯片诞生于何处,从一颗芯片终于被设计出生开始,她的使命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无限繁殖,直到新生一代将她淘汰。

中国的芯片业自诞生之时便羸弱无比。直到2017年,中国的芯片进口增速仍然比出口增速快5%,芯片业的逆差接近2000亿美元。底层平台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ICT产业链中没有原始积累,生产出来的芯片没人用,这形成了一个不易摆脱的恶性循环。

一家没有资金、没有政府扶持的私营企业,如何在极度理性而又残酷、物竞天择的芯片业杀出一条血路?

最近受理科创板的上海芯片设计企业——澜起科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度长达三十年的”古董”商业故事,这个故事的每个细节都如此轻易地被人忽视或遗忘,让人忘了成功有多艰难。

澜起前传:“史前海归”的第一桶金

1994年到1997年,是下海青年大有作为的三年。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段永平,1988年在人民大学修完计量经济学硕士的学位,毅然离开了北京,远赴盛产石岐烤乳鸽的广东中山,“小霸王传奇”就此横空出世。



这三年间,小霸王正如日中天,各种DVD、电视机市场一片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用来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视频的解码器芯片,缺货情势却愈演愈烈。解码器芯片现在看来不是什么高端的技术,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大陆公司只能买别人的芯片。

北京芯合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老张,曾在联发科从事IC设计,是芯片业服役长达20多年的老兵。她回忆道,“当时卖DVD的人见着芯片公司的人,两眼都发光。”

“一个DVD卖两三千块钱,只要能把芯片搞到手就能卖DVD赚大钱。DVD从业者使劲浑身力气,下馆子请吃大餐、找来美女好生招待等等,各种手段不一而足,就为了能把行李包里面的两三千颗芯片搞定。”

显而易见,芯片,尤其是“中国芯”,正在成为一个亟待挖掘的蓝海。

出于对国内市场机遇的洞察,1994年,在美国“内心里时常觉得很空”的“史前海归”杨崇和回国了,不过他没有选择创业,而是在国内草创的芯片业元老级公司——上海贝岭待了3年时间。

直到1997年,在得到电子部领导肯定、国资企业华虹微电子入股、集结了硅谷和香港的芯片业同道者、找到海外风险投资支持的条件下,杨崇和创建了新涛半导体。在创业公司的三个技术大牛的组合中,杨崇和仍然负责技术,其他两位创业者则分别负责市场和生产。

创建不久,新涛便拿下了日本松下等海外巨头企业的订单。2001年,美国IDT以85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新涛,当时投资入股新涛科技的国有投资者,实现了近10倍的投资回报。

这个在当时“破天荒”的巨额收购案给国人带来的冲击是无可置疑的。在一个人人都谈论互联网、门户网站,互联网泡沫破裂、中国芯片半导体产业尚在苦苦挣扎的时代,三个海归做了一个硬技术公司还卖给了美国公司。从这个角度讲,杨崇和可能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硬科技”创业者当中最先成功的一个。

2003年5月,杨崇和在《创业故事》专访时表示,创业成功有三个要素:一是团队合作要默契,每个人充分发挥经验把公司带到好的位置;二是技术和产品要好,“只有好的新的技术才能不被淘汰”,在谈到拿下海外第一单——日本松下的订单时,杨崇和表示“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比较理性的行业,不像消费行业需要很大的广告效应,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三是要有能力把产品卖给很好的客户。

更运气的地方在于,杨崇和在破裂的硅谷科技股泡沫中选择了现金收购,而非换股收购。收购方IDT的股价在谈判期间从一百刀一股跌到了三四十刀,收购后跌到了十刀,从股价走势来看,杨崇和在这家公司股价的最低点成功脱身。

在被并购后,杨崇和继续在上海新涛工作了三年,2004年,他开启了第二次创业,创建了澜起科技。

初创澜起:英特尔强援的无间道

2004年开始的第二次创业,杨崇和同时瞄准了两个蓝海。

一个是当时方兴未艾、正在迅速普及的机顶盒(STB,Set-Up Box),澜起科技在2005年便推出了第一个STB芯片解决方案,为观看电视的家庭接收、传输和解码信号提供一整套服务;另一个是为需求超大内存的、基于x86架构的服务器提供高级内存缓冲芯片(AMB)。

高级内存缓冲芯片的需求,产生于互联网时代迅速增长的数据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海量用户用上了邮箱、网聊、新闻、搜索等服务,互联网公司要提供这些服务,需要专门买一堆服务器放在数据中心,用来响应我们平时在每个应用上点来点去和看来看去的及时性的需求。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迅速普及、各种电脑应用和APP产生的数据每年都在成倍增长。数据增长这么快,就要求数据中心购置更多的具有更大内存的服务器。但是,更大的内存带来了数据传输速度不够快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当时英特尔力推新一代全缓冲双列直插内存模组(FB-DIMM)架构,引入高级内存缓冲芯片(AMB),以解决服务器内存增长过快、CPU总线设计跟不上的问题。这颗AMB芯片,就像CPU的“搬砖小能手”,为CPU分忧解难,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在技术难度和现金流上,这两个业务是恰好相反的。门槛低、比较容易切入的机顶盒芯片,和门槛高、需要长期研发的高级内存缓冲芯片,构成了澜起科技初创之时的“两条腿”。在杨崇和的设想中,前者一开始便贡献现金流,后者在研发成功之后贡献高利润,两者互为补充。

在电视服务还不太完善的时候,消费者对机顶盒的需求比较简单,因而这个行业的门槛较低。老张回忆到,在她九十年代刚入行的时候,内蒙客户就是一个需求:能收到信号。因为内蒙地广人稀,如果信号不灵敏,不管是什么画质的节目都没法看。门槛低、跑量快,机顶盒芯片很快就为澜起科技在C端贡献了充沛的现金流。

不过,在面向B端客户的服务器市场上,澜起科技要打进去就比较困难了。服务于公司客户,要求性能好、表现稳定,并同时得到CPU厂商(英特尔)、内存厂(三星、SK海力士与美光等)和服务器提供商(惠普、浪潮等)的三方认证。

AMB芯片的开局,澜起科技在2006年就赢得了英特尔的投资。当时,其芯片极其优异的低功耗特性令英特尔印象深刻,而这一特性对于英特尔自家的CPU来说至关重要。在来沪考察一番之后,英特尔最终决定了投资。

而英特尔强援的支持,则带有“无间道”的意味:英特尔自己研发不划算,那就委托别人,或者多安排几个小弟,至于谁究竟能跑出来,就看各个小弟的造化。

台湾《电子时报》资深芯片半导体媒体人林宗辉向CV智识表示,美国的IDT,是最早为英特尔做AMB芯片的企业之一,后来杨崇和从IDT离开后创立澜起科技,一开始也是主打AMB芯片业务。为了推动FB-DIMM生态,英特尔在当时还投了不只澜起科技一家企业。

英特尔这种委外与对外投资并行的模式可以保证英特尔无忧。IDT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英特尔委托给IDT做AMB芯片基本上可以保证没啥问题,自己的CPU不会受拖累。同时,对外投资、扶持其他供应商可以防患于未然,让自己在危急时刻有得选,如果小弟最后真的冲出来了,英特尔还能赚一个比较可观的投资收益。

所以,即便有英特尔的强援,澜起科技要冲出来仍然很不容易。每一代内存技术有三到五年的周期,错过了两代内存技术升级换代的良机,澜起科技就不得不继续痛苦地煎熬,等待下一代内存技术变革的东风。

自2004年成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澜起科技在主流内存规范DDR(double data rate,即双倍速率,是内存模块中用于使输出增加一倍的技术)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更迭演进中,都因为产品上市时间晚、量产数量少,与技术更新换代的大机遇失之交臂。

同时,在下一代内存技术变革东风到来的前夜,为公司提供现金流、以支撑研发的机顶盒芯片突然出现了问题,这一次,黑天鹅来得有点突然。

中场失利:机顶盒之战惨败

2013年9月26日,凭借财务表现优异的机顶盒芯片业务,澜起科技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MONT.O。

当时澜起科技上市发行价为10美元一股,总计筹资7100万美元,随后股价在不到半年内涨了一倍。2014年1月底,公司顺利地进行了一起1.12亿美元的再融资。

根据上市之初公司呈交的招股书,澜起科技2012财年约八千万美元的营收中,超过九成来自于机顶盒芯片,只有不到5%的营收来自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存缓冲芯片。即便到了上市之后呈交的2013年度三季报,这个比例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以说,在当时,机顶盒芯片是公司现金流的顶梁柱。没有这块业务,澜起科技对AMB芯片的持续技术攻关便无法进行,整个公司也会陷入现金流枯竭的窘境。

2014年前后,公司正处于高端芯片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也恰巧在这个时间点上,做空的黑天鹅突然飞出来了。

2014年情人节前的一个星期,研究机构Gravity Research发布了对澜起科技的做空报告。空方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公司畸高的产品毛利率和大额的关联交易上。

作为当时机顶盒芯片的后进生,澜起科技的毛利率和净利率畸高,毛利率比可类比的同行企业——台湾的扬智科技高了约20个点。同时,公司的老员工和创始人的疑似亲属,收购了为澜起科技贡献超过一半营收的最大经销商,但财报并未披露这项大额关联交易。



图 | 空方第二份做空报告对扬智科技(ALi)和澜起科技的财报进行了对比

惊不惊喜?刺不刺激?

美国股东的直觉就是:自己被坑了,要血赔。之后,仔细的投资者发现英特尔早在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1季度就卖掉了持有的80%股份。

做空报告发布之后,澜起科技股价猛跌。情人节当天,一家律所在加州北区法院对澜起科技发起了投资者集体诉讼。这场官司旷日持久,直到2017年,两方和解,公司赔付了725万美元,算是终结。



图 | 加州北区法院对澜起一案的立案和描述(来源:加州北区法院)

CV智识曾向做空方gravity research发了一封邮件以索要最初的做空报告,但是邮件被退回,而遍查谷歌,也无法找到这家研究机构的蛛丝马迹。就像从人间蒸发一样,我们只能从法院的和解文书中确知:gravity research曾经干过那么一件事。

一家籍籍无名的研究机构,为什么敢对澜起科技的机顶盒芯片业务如此做空?这源于公司STB芯片由来已久的软肋。

早在上市之前的2010年,广电总局科技司向各相关企业发出《广电总局科技司关于对直播卫星信道解调芯片和机顶盒进行检查的通知》,附件中有一份“禁止生产销售的芯片和机顶盒”,杭州国芯、湖南国科广电、北京中天联科、澜起科技等均榜上有名。



图 | “禁止生产销售的芯片和机顶盒”型号列表(来源:广电总局科技司)

为什么澜起科技的机顶盒芯片被禁了?这不得不说到中国在2008年发射的“中星九号”。

中星9号直接造福了广大的偏远地区和中国山村。在两年前的2006年,中国的有线电视刚刚起步,但昂贵的铺设成本和付费服务并没有使广大中国人民享受到电视服务。中星9号的发射,为“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中星9号接收机的解码芯片大量外流,澜起科技等厂商提供芯片所造的“山寨锅”迅速占领了直播星的地下市场,将合法的锅挤占的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为了“消灭”如野草之势野蛮生长的“山寨锅”,长达十年的猫鼠之战就此展开。此后的几年间,中星9号升级了60次,清流不加密的中九一代上的节目,也陆续减少,直到2017年初,中九一代所有节目已被关停。

以“山寨锅”为代表的低端市场每况愈下,澜起科技赖以为生的主营业务在2014年前后岌岌可危。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低端机顶盒芯片市场越来越难做。

一位台湾芯片半导体业界的资深人士向CV智识表示,在2013年左右,台湾的扬智科技与澜起科技的业务结构是非常相似的,低端STB芯片都占到了两家公司营收的九成之多。但是扬智因为技术跟不上,在大陆市场打不过强势崛起的海思和晨星半导体,只能跑到印度卖机顶盒芯片,做运营商的生意。而且,扬智给印度运营商机顶盒是需要自己买过来内存整机交付的,因为最近几年内存价格大幅飙涨,而扬智提供的机顶盒溢价能力很弱,公司从2015年已经陷入连年亏损的状态。

不可否认,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机顶盒是一个有利可图的长尾市场,但是只适合被淘汰出大陆市场的玩家。

同时,在巨头林立的高端机顶盒市场,澜起科技无力突围。

在大陆市场,机顶盒已经变成了刺刀见红的红海市场。现在,市场上有三方玩家:广电系、运营商系和互联网系。对于财大气粗、订单动辄数千万台、总价数十亿的运营商客户来说,华为和海思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赢家,对于气势如虹、势不可挡的互联网电视来说,晨星则垄断了来自小米、乐视等多厂家的订单。瓜分完了肉的大头,剩下的市场玩家,只能喝口汤了。

在一个巨头林立、强敌环伺的红海市场,澜起科技的地位是尴尬的。公司的科创板招股书中进一步反映了这一点:此前的2016、2017年,消费电子芯片业务的收入分别是2.8亿和2.1亿,收入呈萎缩之势,如果与2013年前后的7000多万美元(约5亿人民币)相比,这块业务的萎缩趋势更加明显。

机顶盒芯片犹如鸡肋中的鸡肋,不如弃之。2017年7月31日,澜起科技的消费电子芯片业务被拆分出了即将上市的公司体系。转让的STB芯片业务境内资产估价1.71亿人民币,境外资产估价1131万美元,合计约3000万美元!这相比于当年在美股以STB芯片业务为主、高达5亿美元的估值,缩水了超9成。

对于分拆消费电子芯片业务一事,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CV智识表示,分拆可能是牵头保荐机构中信证券的主意,分拆问题资产有利于顺利上市。

长期以来支撑现金流、为公司提供利润的机顶盒芯片,就这样在2018年消失了。

回过头来看,2014年之于澜起科技,绝对是一个惊险一跳的危险关口。新的增长点——高级内存缓冲芯片还在煎熬地等待东风,支柱业务——机顶盒芯片已经日暮西山,还被做空。

最终,是谁救了澜起科技?还是这场五年前的做空只是虚惊一场戏?

终局逆转:国资空难救援,10年磨出一剑

2014年情人节,澜起科技被投资者告上法庭的一个月后,财大气粗的中国买家出现了。

3月10日,上海市政府旗下的浦东科投、联合央企中电投(CEC Investment)宣布以21.5美元一股、总交易金额6.93亿美元的价格要约收购澜起科技,相比于上一交易日收盘价溢价25%,消息发布后,澜起科技收涨19.5%。



图 | 浦东科投要约收购澜起科技(来源:澜起科技公告)

这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英特尔都把股卖了,做空的也指出了关联交易问题,为什么这个时候国资出现了?

事实证明,将澜起科技私有化退市的国有企业是枪法精准的快枪手。

澜起的科创板招股书将焦头烂额、没有披露美股财报的2014年,作为自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在这一年,澜起的高技术、高毛利产品AMB芯片占到了全年营收的一半!而在一年前,AMB芯片所占的比例,不过5%!

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几经挫折,澜起科技终于赶上了DDR4新一代内存标准的东风。2013年,公司推出DDR4一代的内存缓冲芯片,并且第一个通过了英特尔的认证。



从2013年推出DDR4 AMB芯片,到2018年取得17.6亿营收、近7亿净利润,澜起科技的业绩呈指数式爆发增长。17个亿的AMB芯片营收,已经略微超过了行业龙头美国IDT在这个分部业务2.36亿美元的收入。

一位证券业资深人士向CV智识表示,澜起科技退市之后,在国内广为路演,在半导体业内和投资界均有较高的知名度。中信此前投资了澜起科技5%的股份,但是后来初选承销商没有定中信证券,中信因此大为光火,但好在后来两家达成协议,澜起科技要求中信须将企业送上科创板第一批名单。

有趣的是,除了中信证券外,国泰君安、国信证券等上市公司也因间接参股澜起科技成为“影子股”。

资本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即便吃回头草并不好看,但资本增殖是自驱动的。在2018年11月,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携1.75亿美元突击入股澜起科技10%的股份。粗算下来,澜起科技当时给英特尔的估值在17.5亿美元,这和招股书预期230亿人民币的估值比起来,足足便宜了一半。

前联发科老兵老张,引用联发科前总裁的一句话:每到下班的时候,我们公司最值钱的95%的资产就流失了。对于芯片设计企业来讲,人才和技术研发是生命线,而其他一切重资产的环节:晶圆制造外包给台积电,封测外包给封测厂,IC设计企业不需要过多地分散自己的精力。

澜起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6到2018三年间,澜起科技的研发费率始终维持在15%以上,毛利在2018年达到了70%,很少借债,账面上几乎全部是现金。

从1989年杨崇和博士毕业,到2019年澜起科技初上科创板,三十年时间,一颗中国芯才终于完成了他征服世界的使命。

结语

经历了两度错失内存变革东风,和机顶盒芯片之败,在英特尔和国资的先后加持下,澜起科技终于在x86服务器内存缓冲芯片市场独占鳌头。但是,已经长大的澜起现在除了AMB芯片业务,没有其他明显的业务增长亮点。

澜起科技的业绩要增长,有两条路可以走:x86服务器要一直卖得好,或者完全挤占掉IDT的市场份额。但即便如此,澜起科技的增长极限也是肉眼可见的。

为了维持增长,公司试图依靠于已有优势的数据中心市场,为数据中心提供安全可控的解决方案,和专用于数据中心的AI芯片。

在AI芯片竞争愈发激烈、大小巨头跑马圈地跨界竞争的红海时代,澜起科技不得不为增长再次陷入无间棋局,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战斗下去。

止为潭渊深,动作涛澜起。在无国界的芯片战场,每一个幸存的玩家都置身于“无间地狱”,澜起科技的战事,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网站信息

admin
文章 1187篇
相关阅读
聚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