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师为什么人(大宋重文轻武,权力集中,为何还出现了庞太师这样的人物)

看过少年包青天的都知道,里面有一个包拯的宿敌,他就是庞太师,当朝国丈,加封太师。位高权重,还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皇帝在他旁边,简直就像个小弟一样。

我们知道,大宋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原本是后周的一员大将,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人来了个黄袍加身,让他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一朝。

可是,赵匡胤非常担心自己的手下学着自己,依葫芦画瓢也搞一次,所以对于军权是牢牢把握在手里。

大宋重文轻武,权力集中,可为什么还出现了庞太师这样的人物?

首先,庞太师只是虚构的人物,并非大宋真真实存在的。历史和文艺作品当然是有着较大差异的,或许在小说家看来,需要这么一个恶贯满盈还屹立不倒的反派罢了。

关于庞太师的原型,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宋仁宗年间外戚张尧佐,他有一个侄女张氏,做了宋仁宗的妃子,深得宋仁宗宠爱。俗话说,“爱屋及乌”,张尧佐自然也就成了外戚。这在大宋是极为罕见的。

宋仁宗对张尧佐接二连三地进行了提拔,由于枕边风,还想把他提拔为宣徽使。宣徽使可不简单,是负责管理内廷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岗位。

不过遭到了包拯等人的反对,后来,张尧佐去世了,被追赠为“太师”。这样一看,张尧佐的身上倒是有庞太师的影子。

可是有人说了,这家伙明明姓张,不姓庞啊,所以有人又找到一个他就是庞籍。庞籍出身与官宦家庭,是宋真宗年间进士,到了宋仁宗年间官至宰相,但是他并非太师,跟皇家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庞籍并非奸臣,而是一代忠臣。

所以这么看来,还是张尧佐更符合一些。

其实北宋是没有庞太师这样的人物的,虽然时不时蹦出来一个权臣,但都不足以达到庞太师这样的级别。

这源于北宋建立的一套模式,并不断重复强化。

北宋也有过童贯这样的太监,掌兵权二十年,还被封为太师和广阳郡王。表面上看他权倾朝野,无人能及,但是他的未来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权臣想要篡位的话,那么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有权也好,有钱也罢,但归根结底要有兵。

赵匡胤深谙此道,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把宰相的权力给弱化了,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宰相只留下个行政权,这还没完,宰相还给配了参知政事为副手。

与政务上的“分化削弱”不同,北宋在军务上的变革更为彻底。表面上军权在皇帝手里,但是他不可能带着兵打仗。

既然军政归了枢密院,那么按说这个部门就要掌握军权了,其实不然。枢密院只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这样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

即使有人常年带兵,但权力和以往的那些掌握军权的可大不相同。

然而,有利就有弊,我们说北宋的一系列政策,对皇权旁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网站信息

admin
文章 941篇
相关阅读
聚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