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qq3发动机舱漏水怎么办(红外热成像检测仪“无人机”“无人机”)
导语
对于许多老百姓而言,渗漏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漏水点在哪儿。
家住贵州遵义的黄先生发现家里地脚线的位置有发霉渗水痕迹,为了找出漏水原因,物业方提出撬掉厨房地砖找漏水点,可最终……黄先生家里漏水的问题没找到不说,拆除的地砖也无人修复,黄先生心里的苦不知如何说起。
广西南宁的李先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李先生发现卧室墙面有水渍,但找不到渗水点,便挖开墙面做了防水。可做了防水之后,水又从相邻的一面墙渗了出来……
为数不少的业主面临房屋渗漏的“老大难”问题,很多房屋一遇到下雨天就漏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现墙体霉变脱落、家具损毁、住房结构强度的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图1),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大打折扣。对于居民而言,漏水并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哪儿在漏;不少业主为此“盲找”渗漏源头,挖了客厅挖过道,可往往还是没找到症结所在。
图1 下雨天居民房屋渗漏严重
我们知道,生病了去医院,医生最先做的是问诊工作,问诊是医生诊治疾病的第一步,通过问诊和系列检查可以初步确定病因,然后对症治疗。 在防水维修中,技术人员常会先进行渗漏“查勘”,通过查勘找到渗漏源头,分析渗漏的原因,为确定修缮方案提供依据。 渗漏查勘是渗漏诊治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面对不同房屋、不同部位的渗漏问题,进行渗漏查勘、确定渗漏源头并没有那么容易,仅仅依靠人力攀爬高楼,不仅耗时耗力,且精准度完全依靠技术人员的经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遇到结构复杂的房屋,人难以进入结构点或存在安全隐患,则无法进行渗漏源头的判定。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化的查勘设备开始助力渗漏修缮, 为快速发现建筑问题,针对性制定修缮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几款“新式武器”。
1、工业级搭载红外热像仪“无人机”
在传统的渗漏勘查中,当外墙或屋面发生渗漏,需要使用外墙挂吊绳、脚手架吊篮或高空作业车等设备辅助,由技术人员在屋面临边、外墙等部位登高勘查,通过敲击外墙判断空鼓部位,通过观察采集建筑外墙缺陷图片、视频。这种传统方法不仅检测时间长,效率低下,还难以寻找到准确的渗水源头。现在,技术人员可使用工业级搭载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图2),该设备可以进行外墙空鼓判断,且可判断渗水路径,寻找渗水源头,通过无人机环绕飞行,减少人、材、机的消耗,极大提高检测效率,解决了无法近距离查勘缺陷的难题。屋面和外墙渗漏病灶,在搭载红外热像仪“无人机”检视下,无所遁形。
图2 工业级搭载红外热像仪“无人机”
2、红外热成像检测仪
如果遇到室内渗漏,特别是室内楼板、墙体、窗台等位置的渗漏 ,我们可以采用手持式红外热 成像检测仪(图3),该设备就像房屋的“CT”机,通过扫描,屋内渗漏病症全部可以找到。
图3 手持式红外热成像检测仪
红外热成像检测仪的检测原理其实是运用空气的热导远低于瓷砖、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特点,当热流从表面进入建筑物饰面层时,会在“空鼓”等缺陷部位受到空气阻挡发生“热堆积”,使该处的红外热像呈“热斑”等特征。然后通过红外热像“热斑”出现的部位、持续时间等特征,推知存在饰面砖粘结质量的区域范围。如果结构体存在潮湿或积水情况,红外热像会产生“冷斑”现象,从而推知存在饰面砖渗漏的区域范围。图4为技术人员手持红外热成像检测仪为居室检测渗漏源。
图4 技术人员手持红外热成像检测仪测漏
3、混凝土裂缝缺陷综合测试仪
混凝土裂缝缺陷综合测试仪(图5)是应用超声脉冲检测技术对混凝土、岩石陶瓷、石墨、塑料、木材等非金属材料和构件进行无损检测的智能化仪器,可用于强度检测、结构内部缺陷和裂缝深度检测、匀质性、损伤层厚度检测、物理性能检测等。
图5 混凝土裂缝缺陷综合测试仪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大多建筑属于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裂缝缺陷综合测试仪可以快速检测建筑深层情况,利用超声波原理及显微摄像技术,针对混凝土内部的缺陷、非金属表面等裂缝深度和宽度进行内部成像,可以测试出建筑内的夹杂物、空洞、裂纹、裂缝、内部蜂窝等情况,从而判断房屋存在的深层问题。
4、结语
房屋渗漏维修和新建工程防水一样,是系统性的防水工程,但渗漏维修比新建工程更为复杂,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渗漏源头难以找准,给维修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有些不专业的维修人员习惯沿水迹开挖,从客厅撬到厨房也没有找到漏水点,不仅给业主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也影响了居住者的生活。对于业主而言,了解一下这些智能查勘设备,知晓查勘原理,可有效避免不专业的施工人士胡乱施工给自己带来各种损失。
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原文刊载于《中国建筑防水·悦居》数字期刊2022年第4期(作者简介:何焯莹,女,广东科顺修缮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推广部主管。联系地址:518000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侨香路香年广场C座703;邮箱:253794246@qq.com)。
运营:《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社
苏州悦居防水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主编:潘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