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谁与共什么意思(共情之路——真正理解与感受他人的情绪)
共情之路——真正理解与感受他人的情绪
人们常常说,共情是人类与众不同的特质。共情是指人们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状态,因此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沟通、相互支持。然而,要做到真正的共情,不仅需要情感上的接纳和理解,还需要认知上的努力和思考。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共情的定义、影响和训练。
共情的定义和影响
共情一词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在1991年提出的,他将共情定义为“理解他人的心灵状态和情感状态,其中包括感受到他人的感受、感觉和观察、推理和表达这种理解的能力”。
之后,共情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研究者所研究和关注。研究发现,共情可以对人们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共情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友谊和信任。其次,共情能够改善个体自我感觉,减少孤独感和抑郁症状。还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够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共情与认知努力
然而,想要真正做到共情并不容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但这种能力往往受制于认知局限和偏见。比如,人们往往更容易感同身受与自己相似的人,而对于不同阶层、背景、文化和习惯的人,往往难以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感状态。
因此,想要真正做到共情,需要进行一定的认知训练和调整。具体而言,共情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到自己的定势思维
定势思维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情境的固定立场和看法,往往会阻碍人们对其他人和事物的理解和接纳。因此,产生共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定势思维和偏见,尝试去超越它们,更加开放地对待世界。
锻炼心理理解和推理能力
共情需要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和背后的原因。因此,个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理解和推理能力。在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时,可以尝试利用“清单法”: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逐一列举出来,逐渐发现他人情感状态背后的真正原因。
练习身体共鸣和情感调节
身体共鸣是指自己的身体和感官系统对于他人情感状态的反应。比如,当看到某个人感到难受或惊喜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相对应的身体反应(如心跳加速、眼泪流出等)。身体共鸣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感受他人情感状态,但也需要一定的情感调节能力,以避免过度情感共鸣影响自身情绪。
,共情是人类重要的情感体验和交流方式。通过对自我认知和认知训练的努力,个体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