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宝宝(父母教养效能感重要吗?)

相信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心想把孩子照顾好,但又总感觉力不从心,忍不住对孩子大吼大叫。


回想一下,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当孩子不听话时,整个人好像突然心情就不好;

对孩子发完脾气后,就陷入后悔自责的情绪;

同样的事情,心情好和不好的时候做法截然不同。


从成为父母以来,我们的生活总是围着孩子打转,工作和事业不再是我们列表清单里的优先级。


而且在中国的家庭观念里,父母理所应当地要为孩子付出,为孩子和家庭舍弃再多都是理所当然或者司空见惯的。


但不管如何,这些绝不是 你忽视自己感受的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书籍《反思的爱》里,有这样一句话:


“对孩子来说,你非常重要,如果想照顾好孩子,首先必须照顾好你自己。”


就像是生活中所有的事物,总是遵循 “物极必反” 的规则, 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感到心累、而且收效甚微的原因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的内心就好比一个杯子,当里面都是空着的状态时,又怎么给其他人提供能量呢?



一个妈妈如果不快乐,孩子过得大多也不会快乐。即便我们想方设法让孩子拥有足够好的物质基础,孩子也很难开心起来,反而他会开始察言观色,觉得惶恐和内疚。


所以父母首先要 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照顾好孩子


一个对自己没有爱、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在面对孩子的突发状况时能够平静、理性地解决问题,安抚孩子的。


教育孩子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某些时刻孩子能带给你快乐,但这也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


当我们的能量消耗殆尽,又没有及时补给时,就容易对孩子缺乏耐心和宽容。



就像在文章开头说的一样,即便有想教育好孩子的这份心,但不知不觉中就容易对孩子发火,然后内疚,陷入这种糟糕的循环里。


但生活不应该是这样,应该开心多些、快乐多些。


研究发现: 父母只有在自己完全放松、心情愉悦的时候,家庭的幸福指数才会越高,这个时候父母具有较强的“父母教养效能感”。


父母教养效能感是指 成为有效、胜任的父母的能力信念,以及对子女的行为与发展能施加积极影响的能力信念。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内心比较丰富和愉悦,对待孩子也更加温和,与孩子互动能 保持敏感的洞察力,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并且能温柔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坚定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那么如何获得“父母教养效能感”呢?我想或许父母都想知道。


首先,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照顾孩子时,不要忽略自己。孩子有喜欢的东西,自己更要有,满足自己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


每天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哪怕只有30分钟。


但在这个时间,你可以躺着放松,可以看书、看电影等等,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身心得到放松之后,我们又可以能量满满回归到家庭中。



其次,接纳自己的情绪。


人的情绪就像气球,如果只是不停地往里吹气,却没有放气,迟早会在一个临界点爆掉。


其实,父母感受到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直接和孩子表达:


妈妈现在情绪有些不好,需要时间休息一下,宝贝你可以自己先玩一会吗?等会妈妈再来陪你玩。


父母要学会表达情绪和及时处理情绪,不要总是让情绪起伏不定。


再次,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


在家庭关系排序中,夫妻关系往往优先于亲子关系,想要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谐的家庭氛围很重要。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都爱孩子,这才是最好的家庭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里,彼此会是对方的 能量补给站 ,更有助于教育孩子。


反之,眼里只有孩子,当孩子的成长遇到问题时,你的能量只会一直减少,无法获得补给。


最后,学会放手。


父母望子成龙,但也要保持理智,与其过多投资孩子,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父母变得越来越好时,必然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身教大过言传


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松,这样也能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休息,对自己和孩子都有好处。



视事情的具体情况,父母可以让孩子独立承担一些事情, 适当“偷懒”、学会示弱 ,孩子会成长得更好,父母也更轻松。


教育孩子应该遵循 抓大放小 的原则,不必事无巨细。



越没有能力对自己负责、照顾好自己生活的父母,越容易通过控制和占有,从孩子身上获得掌控感和价值感。


因此,父母只有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看到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


当自己变得强大能给出足够的爱时,我们的孩子才会从中受益。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网站信息

admin
文章 184篇
相关阅读
聚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