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是什么意思(icu的人文关怀)

文:虞医生


著名作家琼瑶女士前不久发文交代身后事:无论发生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不去加护病房,不插管,不抢救


我们敬佩琼瑶女士直言生死的这份淡定与从容,但也看到了她对于抢救、监护、体外循环机器的恐惧和抗拒。


对于大众来讲,ICU一个特别刺耳的名词。在他们眼里,ICU是一个冰冷、痛苦的地方,病人的各种管道遍布全身,病人每天经历着吸痰、束缚、各种操作,各种穿刺,却必须忍受着这些疼痛和刺激;进了那扇紧闭的大门,意味着从此有可能永远分离,意味着生命已经进入了倒数。

所以,我们经常在与家属沟通目前必须转去ICU进一步治疗时,看到家属慌张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所以,我们痛心疾首,一个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的年轻女性,由于家属的犹豫和反复商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最终撒手人寰。

几个月前,我们收治了一个二胎妈妈。在怀孕到后期的时候,张晓华不幸感染上了重症肺炎。

这位准妈妈的病情很重,必须收入ICU进一步器官支持治疗。在会诊谈话时,张晓华的母亲非常抵触,她的理由是,张晓华的外婆当年就在ICU去世,她对ICU有阴影存在。

这时候,孕妇的呼吸费力,大人小孩都处于严重缺氧的状态,两条人命危在旦夕,犹豫了片刻,她的丈夫下定决心,转入ICU进一步治疗。

进入ICU以后,她接受了最积极的治疗,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留取标本二代基因高通量测序,病情仍在加重,在入ICU第二天,张晓华接受了体外膜肺的治疗。


在这一阶段,她虽然有一定程度的难受,但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感受到太多的痛苦。我们会尽可能去除导致疼痛、焦虑和躁动的诱因,在ICU中通过改善患者环境、降低噪音、集中进行护理及医疗干预、减少夜间声光刺激等策略,促进睡眠,保证患者睡眠周期,在可能导致疼痛的操作前,预先使用止痛药,以减轻疼痛。 在手术治疗、ICU抢救过程中,这些措施已写入了ICU镇静镇痛指南。


在进行体外膜肺治疗之后,她的缺氧状态迅速得以缓解,综合治疗后,肺炎也逐渐好转,一周之后,她撤离了体外膜肺。14天之后,她剖腹产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

在长达21天的插管后,她终于拔除了气管插管。但她只能够回想起自己在发病早期的呼吸困难和无力感,以及ICU救治期间的一些梦境和幻觉,而对于期间的插管、体外膜肺等医疗操作,并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痛苦的记忆。


身为一个心理脆弱的二胎妈妈,她每一天都在感受着ICU的人文关怀。

早期床上锻炼,床上擦浴和洗头,音乐疗法,二宝的照片满满地贴在床头,大宝的鼓励一天天的陪伴,都给张晓华带来温暖和慰藉。

早在十几年前,国外就提出了《重症监护室内的生活质量改善》指南,指南中尝试了很多前沿的方法去改善ICU的生活质量,而每周一次把音乐家请入ICU进行演奏更是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关怀。 其他国家也有增加家属陪伴甚至允许宠物探视作为对ICU危重病人的关怀。



而在国内,人性化管理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我们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度,更加重视病人的隐私,更加注重与病人的沟通,我们允许病人携带MP3以及书刊杂志作为住院时间的消遣,我们注重营养制剂的口感,我们提供床上洗头服务,我们在病人好转之后第一时间引入专业康复治疗,我们对于特殊病人会采取个性化探视制度。让我们在ICU这个与死神搏斗的地方可以从容地谈“生活质量”。

得益于早期康复和肺功能锻炼,她恢复得十分迅速。出院那天,她拒绝了轮椅,拒绝了搀扶,要求自己走出ICU大门。她走得有些缓慢,但却很稳当。

在我从事ICU这十年以来,见证过无数病人自己稳稳当当的走出ICU,迎接自己新的生活,这是作为医生最欣慰的事情。


美国纽约州的一位医生曾说过,医生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在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ICU医生,应当常常去治愈,总是去帮助,永远去安慰,今天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在国内三甲医院的综合ICU,每年收治重症患者中,大概有75%的患者病情能得到好转或缓解。


国外其他ICU的数据也显示类似的结果。这是我们医生给出的承诺。


推开ICU那扇神秘的大门,我要告诉大家,ICU并不是人生终点的前站,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它只是人生的驿站,在这里,病人和家属都度过了人生最最艰难的一段岁月,走出这个驿站后,愿大家都能一往无前,幸福安康。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网站信息

admin
文章 739篇
相关阅读
聚合阅读